千千小说 > 砥砺前行小说免费阅读 > 第410章 作茧自缚的武皇后

第410章 作茧自缚的武皇后


第410章  作茧自缚的武皇后

        武皇后已经涉政,在处理上官仪这一事件中拥有很大的权力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是李治惯有的操作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次政治清洗,矛头直指前太子兼庶长子李忠,李治向来爱惜羽毛,这种有损自身名望的事情他向来不会亲自插手的,让他人背黑锅是李治最常用的手段。

        就是李治若是知道,自己一次次将自己的媳妇推出来背黑锅,培养出来了一个女帝,导致了自己背负软弱之名,会不会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,改变自己的风格。

        武皇后即有心将陈青兕牵扯入内,当即指示许敬宗将郭广敬拿下审问。

        许敬宗自不会反对,他这老狐狸知道李治是打算借助上官仪之事,将李忠这个未来隐患除去。

        郭广敬与上官仪交好,人尽皆知,谁能保证他不是李忠一派?

        何况人拿的越多,越显得他们办事有力。

        许敬宗本就不是什么好人,坐享其成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天武皇后就将今日整理出来的审讯报告交给了李治。

        负责清洗李忠一派,以武皇后、许敬宗为首,但李治在幕后掌控着一切,所有情况最后都会向他汇报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治看着首次出现郭广敬的名字,漫不经心的看了一眼武皇后,继续往下看。

        郭广敬的供词中交代了与陈青兕见面的情况,也说了上官仪的请求。

        同陈青兕与之说的一般无二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治下颚的少许胡须抖动了一下,将手中的审讯报告放下。

        武皇后说道:“陈大都督是昨日入的城,当时已经黄昏,没有多少人知道此事。今日一早,郭广敬就找上了大都督,说了什么并不清楚,但现在他交代的只有这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武皇后用心故意说的模棱两可,一方面表示陈青兕这一入京,连面圣述职都没顾得上就见了郭广敬,另一方面又质疑郭广敬的供词有误,含沙射影的表示两人也许牵扯大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武皇后深知自己丈夫的性格,陈青兕不是一般人物,文武双全,能力涉及军政,在庙堂上有一定的分量,在军队里亦有一定的人脉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人别说没有二心,就算一心为公,也得提防一二,何况现在这种情况,发生了这种独特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武皇后并不指望能够此次一下子扳倒陈青兕,只要能够在自己丈夫的心里留下一颗怀疑的种子,目的就达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旦让君王生疑,未来很多事情实行起来就更加便利。

        武皇后眼眸里透着几分胜券在握。

        岂料李治只是简单的回应了一句:“捕风捉影之事,不值得大惊小怪。上官仪在两京生活了数十载,莫不真要将他说过话的每个人都下大狱?”

        他回应的语气很轻,说的事情却是极重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治知道武皇后在处理上官仪的事情上是动了私心的,顺手处置了一些得罪她的人,便如反对她参政的,如跟着上官仪一起弹劾房仁裕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治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,只要不过火,他都不当一回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唐不缺人才,贬黜一些人,重新升用便是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将目标伸到陈青兕这样急缺的大才身上,那就太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何况这个大才,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,对于他也是忠心耿耿,即便琐碎之事都事无巨细的汇报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就触及他底线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武皇后瞬间脸色苍白,不知自己错在何处,忙道:“妾明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治挥了挥手,直接让武皇后退下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武皇后走出了大殿,一股无力的感觉涌上心头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次她可输得彻底。

        武皇后在权谋上有着一定天赋,她知道此番失败意味着什么。

        意味着在李治眼中,自己对陈青兕已经有了偏见敌视之心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了这一个印象,以后她嘴里任何关于陈青兕不好的话,都会被视为别有用心。

        本来陈青兕就是一个极其难对付的存在,现在更加不好办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这一切,陈青兕并不知道,也不是因为神机妙算,提前将郭广敬的事情告诉李治,而是自身的政治水平,让他不会轻易的露出破绽。

        武皇后以为可以利用的破绽,早就被陈青兕自身不经意的谨慎抹除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出了皇宫,返回了家中开始写拜帖跟请帖。

        离开庙堂两年半,这重回京畿,自然要将关系网重新巩固。

        此番从百济回来,陈青兕特地带了许多海东的礼物。

        海东穷困,但因靠着长白山,好东西确实不少。

        什么人参、灵芝、东珠、貂皮之类的,都是宝贝。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将礼物根据地位亲疏逐一分发出去,又将清流派的核心人物以及商洛文坛里的好人物逐一请至府上叙旧。

        尤其是文坛里的诸多大儒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上官仪的原因,文坛上下人心惶惶。

        上官仪的罪是勾结前太子李忠谋反,这是灭族的大罪。情节严重的,跟他有过往来的人都会被牵连。

        尤其是武皇后趁机排除异己,利用此次政治事件,将不少与之作对的人拉下马,以至于人心惶惶。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此刻的出现,让他们寻得了主心骨,稳定了民心。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用了五天的时间,才走完交际。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不在,清流党的情况,人所共知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这一回归,毫无悬念重新获得了党魁之位。

        尤其是陈青兕此番已经身为尚书,离入相只是一步之遥。

        文坛自不用说,现在正缺陈青兕这样的大佬庇佑。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两股政治力量掌握在手上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兵部尚书一职位,陈青兕也是即入即主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本就在兵部当过侍郎,且因为能力原因,差点就将上司架空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离开了两年半,但兵部在姜恪的管理下并没有大变化。直至房仁裕接管了兵部,才出现了一定的变动。

        房仁裕不像姜恪,纯以军功入尚书,对于政治不擅长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是有政治能力的,自不愿意在一个充满了前任气息的部门当一把手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在兵部作了不少动作,但终究在位时间不长,且他一直在外地为官,于京中并无多少力量,对于兵部的改动有限,只是作了些许小变动,就给李治踢出了庙堂。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的回归,也得到了兵部老人的欢迎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切都很顺利,但陈青兕却有些烦躁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情绪,甚至有些影响到他的办公。

        <div  class="contentadv">        “户部的人干什么吃的,粮食怎么还不到位。前线将士用命战斗,他们一群人在后边想着清福,连这点小事都干不好?去催催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同僚现在已经身为兵部侍郎的张铭立刻应诺,然后小跑着离开了尚书衙门的办公署。

        张铭正巧在路上遇到了职方司主事郭瑞。

        郭瑞问道:“张侍郎,尚书的心情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张铭给了一个爱莫能助的表情道:“自求多福,别犯错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就算心中有火,也不会随意发泄,干好了事情,他还会好好表扬的,可要是犯了错,那就对不起了,少不得一顿训斥。

        郭瑞有些叫苦不迭,陈青兕此番回来,一切都好,但不知为何原因,脾气可是大涨。

        难道是因为在军中待多了缘故?

        郭瑞只能妄自猜测,却不敢多问。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心中的火并不是谁惹着了他,而是一种无奈,完全没有办法的无奈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自诩主意多,能搞定一切事情,唯独拿自家的活爹是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
        因陈青兕镇抚百济多年,萧妙宸一人在家孤独寂寞,将对丈夫的思念爱心都倾注到儿子镜镜身上,习惯了与自己的儿子一起睡,看着夫妻两人的生命结晶,以藉慰相思之苦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下好了,镜镜养成了给母亲一起睡的习惯,习惯母亲的睡前故事,习惯了母亲的安抚,习惯了母亲身上的味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离了母亲,根本睡不着觉,完全不适应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哭大闹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哭得是撕心裂肺,嗓子都哑了,怎么劝都是无用。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气得真有将他回炉再造的念头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每每看着电灯泡一样的乖儿子,陈青兕是又疼爱又气恼,一点办法都没有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天陈青兕应邀至英国公府商议封禅之事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是李治决定封禅之后,几个封禅使的第一次会晤。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对于此次封禅很是重视,特地提前了两刻钟,抵达英国公府。

        毫无疑问,他是第一个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绩一如既往地谦逊客气,面对陈青兕的到来,他也是亲自来迎。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立刻做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,说着客套的话,一并至会客厅说话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绩文武双全,但他极少涉及政事,以军略为上。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在百济多经战事,也有了一定的经验,两人话题也围绕军事展开。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请教了一些问题,李绩经验丰富,什么战场局势没有见过,知无不言言无不尽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陈青兕在高句丽使用的手段,李绩也很感兴趣。

        经济封锁,政治胁迫,不战而屈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绩看着面前这位侃侃而谈的青年俊杰,心中暗思:“太宗陛下,朝廷多了一位这样的俊杰,您亦可含笑九泉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即便李世民离世多年,李绩这样的老臣对于那位天可汗,依旧深切怀念。

        甚至可以说,他一直混迹庙堂,不愿告老致仕,就是为了等到攻打高句丽的时候,能够披甲挂帅,以完成太宗皇帝未完成的夙愿。

        却不想太宗皇帝未完成的夙愿,就在面前这位青年俊杰手上完成了一大半。

        就现在高句丽的情况,等他们分出胜负,李绩都不太愿意自己领兵去战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杀鸡焉用牛刀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送上门的功绩,以李绩现在的资历都不屑去看的。

        面对陈青兕,李绩是由衷的高兴与欣赏。

        很快随着约定的来临,李元礼、许敬宗也先后抵达。

        四位封禅使分左右入座。

        面对李元礼、许敬宗,陈青兕自然居于末席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绩这位封禅使其实就是一个甩手掌柜。

        人有专攻,李绩的能力并不表现于礼法。他武将出身,固然是智勇双全,这智也多体现于智慧,而不是博学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绩这个封禅正使是只有他能担任,而不是非他不可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绩也很有自知之明,只是开了一个头,说了两句开场白,就让下面的人畅所欲言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元礼比李绩要好上些许,他是做了准备工作的,将之前秦始皇、汉武帝、汉光武帝三人的封禅流程作一个总结。

        真正厉害的是许敬宗。

        许敬宗能够得李治宠信至今也是有原因的,身为当年秦王府十八学士唯一的硕果。

        许敬宗的博学,让人震撼佩服。他就如一个百科全书,你说什么他都能接话,而且引经据典,说出古籍出处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治这人有个毛病,喜欢问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一处不知名的地方,就想问这是什么地方,有什么典故。

        也只有许敬宗一人能够作答。

        甚至有一次,李治想要考验许敬宗,直接指着昆明池问,这昆明池有什么典故?

        许敬宗没有任何迟疑就说出了是因为汉武帝派使者为镇抚南疆,被昆明滇池阻绝,因此借镐池的旧泽,凭它通过滇池,练习水战,故称呼昆明池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治不信邪,刁难的问了一嘴:“什么时候的事?”

        许敬宗直接道:“汉武帝元狩三年!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治都懵了,命人去查资料,半点不差。

        陈青兕也见识到了许敬宗这位十八学士的真本事,各种封禅的礼节,还有一些想封禅未得执行却有一定安排的礼节,许敬宗是随口而来,说的是头头是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只是陈青兕叹服,李绩、李元礼都佩服的五体投地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博学这方面,李绩、李元礼外加陈青兕都比不上一个许敬宗。

        许敬宗不止是博古,还通今。他知道李治这位皇帝心里在想什么:李治有自知之明,不敢比肩秦始皇、汉武帝、汉光武帝,但此番封禅他是打算连同自己父亲未完成的愿望一起执行的,加上一个李世民,那就有的一比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能不能后无来者,李治不管,但绝对要前无古人,要将秦始皇、汉武帝、汉光武帝三人的封禅排场都压下去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这一次李治不止要带大唐的文武百官,还要将四方诸夷的国王、使者都带到泰山,一起朝圣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古未有之的情况,需要新的仪式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此次会议也以此为主……


  (https://www.xqianqian.cc/2271/2271198/114408082.html)


1秒记住千千小说:www.xqianqian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qianqian.cc